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安泽县 > 安泽县车站 > 沁水王壁从千秋霸气到俯首甘为

沁水王壁从千秋霸气到俯首甘为

发布时间:2023/4/16 11:28:44

(王春林)王壁,又名王离城,历史上因秦朝东扩,秦朝大将王离率领秦军在此安营扎寨、屯兵居守而得名。但凡带“壁”字的古村名,大多都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防御和出击有关联,而“王”与“壁”合称的村名,就更显得霸气十足,一看就知道饱含几多故事;所以王壁在古代、近代、现代,文化与文明交相辉映,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使得这片饱经苍苍的土地愈加显得神秘传奇,四面八方来这里探访的游客,无不为这里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无不为这里的沧桑巨变去追寻它的前世今生。

独特的地理位置书写后续传奇

王壁,位于沁水县郑庄镇之北,太行一号公路中段,沁河与龙泉河交汇处。从微观的地势环境上看,西接晋城与临汾地区交接处、安泽县东部的崇山峻岭;南临青龙湖;东承九曲回肠的沁河段;北依丹朱岭幽幽古道。这在风水学上是典型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易经》称之为“四灵兽诀”;放眼远眺:北依巍峨的太岳支系,南邻中条山主峰、舜帝躬耕的历山,北接沁水高平交接处的老马岭,老马岭又名空仓岭,北达幽燕、南通伊洛、西连河东,是上当地区的交通咽喉,历来皆为军事要塞;东临沁河岸边集军事防御、安居乐业功能于一身的古堡群。发源于沁源县绵山的沁河干流,顺着太岳山势倾泻而下,冲积成富饶的层层梯田,土质因湿润而肥沃,因无霜期长而植被茂盛;气候温润,山川相缪,平畴沃野,水源充足,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农耕文明时代最富庶的地方,自古就是黄河流域沁河干流上主要产粮区,古来就享有“奥区”之美誉。王壁周边遍布古人类足迹,东西百余公里有丹河、浍河、汾河流域,旧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是尧封丹朱、神农播种、蚩尤冶炼等神话的发源地。放眼远眺,四周草肥水美,物产丰富,从王壁上游汪汪流淌的沁河干流在郑庄镇河头村与沁水县城梅、杏两河相汇聚,形成壮观的百里少水(沁河)带,河面宽阔、岸高浪急,滚滚东流。千帆竞渡,古渡悠悠,水陆交通,得天独厚。王壁,不管在微观还是在宏观上看,都是一出绝佳的风水宝地,但就从军事上而论,沁河的环抱和周围的险要地势成为天然的屏障,这为后来此地成为兵家之争的军事要冲埋下了伏笔。

王离城的修建与扩张

由于后代对历史节点的模糊,也许是故事传说的版本交叠,沁水地区习惯上将王离古城,称之为“王离城”,以为王离古城是秦二世大将王离所建。根据长平之战研究专家——山西大学历史系资深教授靳生禾考证,王离城当系“王龁城”之讹,在长平之战前夕,秦朝东扩,宿将王龁在王壁建立了王离城。王离城包括登王岭和王壁村两个部分,其主城建在王壁村北的登王岭,四周建有城墙,与登王岭上的城墙连为一体,城墙外三面环水,是个天然的水围之城。城南沿河保存有二百米土夯城墙,西北面高耸着一个夯土土墩,俗称点将台;建筑雄伟、规模宏大、地势险要。为巩固后方,进一步增强军事防御与进攻。以此为中心,建立了少水防线。

少水即沁河,春秋称少水,西汉始名沁水,也称洎水,近代叫沁河。少水(沁河)防线,以少水为依托建立的北起山西省安泽县马壁乡,南至阳城县润城镇的一条长百余公里的战略防线。

纵观少水防线,可谓一个固若金汤的防务体系,由三城七壁、二道七路和四大古渡构成,关寨星罗棋布,环环相扣。

三城:王离城,秦军中心城堡;武安城,秦军南部防御城寨;马邑城,秦军牧马基地,位于沁水县龙港镇马邑村的北山上,又名马圈沟。此城与马壁以南牧场为秦国三军(骑兵、弩兵、车兵)及运输、通讯等方面提供了大量骑乘。   

七壁:马壁,少水防线北端驻军城防壁垒,紧邻赵国石长城,其主要作用是保卫马壁以南牧场、大将粮草集散地和王离城的安全,是少水防线最大的天然牧场;王壁,即王离城;郎壁,建在距王离城十余公里的沁河西岸,驻军除城防外,管理端氏城晋君时所属的千余亩良田,为王离城提供后勤保障;孔壁,在郑庄镇孔壁村,隔河与郎壁相望,扼沁河东岸之咽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王离城东大门户;里壁,在龙港镇里壁村,马邑城东五公里处,距高平关约七十公里,防敌军进攻马邑城,进而犯河东郡之要道;壁底,在端氏镇壁底村,早期是为防止赵军南犯,长平之战时为秦军的集聚点;郭壁,秦军的防御工事。

四大古渡:大将古渡,位于郑庄镇大将村,少水北线最重要的粮草运送渡口;山口古渡,位于王壁村,为王离城驻军行军作战渡口;郑庄古渡,位于郑庄镇郑庄村和河头村(端氏城)之间,有史以来重要的交通要道,秦时为大型综合渡口;潘庄古渡,位于嘉峰镇潘庄村,少水南线综合型渡口。 

两道七路:一是北道,自乌岭至宇峻山,连接上党郡以远,沿途有沁水县城、大尖山、王离城、大将古渡、苏庄乡苏庄村、十里乡沙庄村等地方。三条支路为:1.王离城至郑庄镇王峪村交界自然庄路。途经郑庄镇王壁、北湾、王峪等村。2.王离城至马壁村路。途经郑庄镇庙沟、大将等村。3.王离城至苏庄村路。途经山口古渡、官亭岭、将军岭、水饭腰和水兑沟(以上为秦军行军道路)等地。二是南道:自乌岭至高平关,连接光狼城以远,沿途有沁水县城、端氏城、郑庄古渡、秦川河谷、玉溪河谷等地. 四条支路为:1.端氏城至王离城路。途经郑庄镇孔壁、吕村、苏庄乡当处庄、郑庄镇王壁等村。2.端氏村至屯城村路。途经郭壁、武安等村。3.秦川河至宇峻山路。途经固县乡安上、固县,十里乡十里、团里、东峪等村。4.固县村至丹朱岭路。途经柿庄镇算峪、团里、秋峪等村庄。方圆百里的少水防线,为日后长平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军事基础和后勤保障。哪怕长平之战的主帅换做了白起,王龁亲手建立的少水防线也依然功不可没。

秦统一后,少水中游仍是个驻军极佳的地方。一是秦军住守少水防线几十年,基础好,驻军条件成熟;二是地理位置优越,紧邻秦驰道,便于军队的调遣;三是地处北方中心地带,既可保卫京师和内地安全,又可北击匈奴;四是自然资源丰富,生产生活条件方便。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秦国名将武成侯王翦之孙,王贲之子王离,挂帅领兵至沁河岸边,再度驻守王龁城。当然,既然主帅为王离,王龁城改称王离城也就顺理成章了。胸怀壮志的王离,为了经营好前辈主帅留下的少水防线,在战略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因此留下了许多与军事有关的村名和地名。

上伯侯和下伯侯两个自然村,是王离分赐给自己两位堂兄分管地盘,分封二兄长为上伯侯和下伯侯。从此,两地仓满屯长,积粮数千担,可供王离数万军民之用,也为王离东出太行围赵于钜鹿,提供了丰厚的粮草。封岳村是王离缔结良缘之地,与本地族长燕尧的独生女燕姬结为秦晋之好,封岳村也由此而得名;运粮滩和万粮街位于大将村和封岳村上游东西两岸临水堤坝石阶之上,此地地势平坦,河面开阔,入村各有一处古驿道码头,就是秦末大将王离所建古渡口。波涛汹涌的沁河在此形成了一湾静水,是天然的绝佳渡口,运粮滩和万粮街也由此而得名。

距王壁西北十余里处,有一四周环山之高平之地,地形特殊,非常隐蔽,可演练排阵之法,亦可操练兵器对打,剑矛格斗,人称教场。王离据守王壁时,曾在此地排阵练兵。排阵练兵的教官是王离的族兄,名曰王余。王峪村和教场也由此而得名。官亭和大将村,位于王璧上游十至十五里处沁河的东西两岸;王离为了奖赏有功之士,也效仿秦王,在沁河沿岸筑一楼亭,面河而拜,设宴三日,点将加官,论功行赏。至此,官亭和大将村而得其名。

在兵源扩充上,王离取用“兵农合一”之法,“寓兵于农”,既当兵,又从事农业生产,利用士兵和农夫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有利于农业生产,扩大了兵源,为之后的多次出征奠定了坚实基础。

秦始皇是位具有战略胸怀又很清醒的千古一帝,他在长平之战中充分认识到了王壁古城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在统一天下后,清醒的意识到守江山比打江山更难,遂曾经六次巡视天下,公元前年,秦始皇第三次东游,巡视了沁水王壁的王离城,迎驾皇帝到来的正是驻守在这里的王离大将,在王离陪同下,秦始皇巡视了王壁附近的刘曲村,并鼓励将士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建设,之后的刘曲河称为龙渠河,刘曲村称为龙渠村,秦始皇住过的地方封为“龙园”。秦始皇归途中,经大尖山侧缝凤凰山,见山势腾翔,宛若飞凤,便差人斩断凤颈,以压王气。龙体驾临,是王离一生的荣耀、是王离城的荣耀,也是古代沁水的荣耀。当然从秦始皇东游中也佐证了王壁村名的来历。

秦朝从兴盛到衰落,少水防线在这段历史中都是难以抹去的一段印迹,作为秦朝东扩水路交通的四大渡口,不管后来作为军事或是民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朝天顺四年进士王徽在游历王壁古城时,看到秦朝遗留下的渡口全貌,欣然吟诗,题作一首《沁渡秋风》:

沁水河边古渡头,往来不断送行舟。

垂杨两岸微风动,数点眠沙起白鸥。

朝代的更迭,如大浪淘沙。 而今沁河中游一线,成千上百个村庄、山水、地名的命名和省、市、县文物保护的遗址,仿佛还在演绎着少水防线那段昔日的辉煌,像海市蜃楼般显现在古今的天空:城堡、城墙、密集的军队、喧啸的战马……一幅幅气吞山河的场景永远镌刻在了沁河两岸的山水间。

红色大地起飞歌

抗日战争爆发初期,根据当时对日作战形势,由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亲自指示选定和创建太岳革命根据地。

一九四四年九月,太岳区党、政、军机关单位和相关社团组织一并迁入王壁下游的郑庄、郎必、石室一带,成为太岳区的政治、行政、军事指挥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时称沁河岸边“小延安”。

太岳革命根据地创建后,太岳区党委按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完善地方建制和政权建设实行全区货币统一保障城乡供给和军队供应,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太岳军区按照毛主席大兵团作战的战略部署在上党战役后率先在原太岳纵队基础上建立野战部队兵员、装备、物流保障体系,太岳军区威震华北,先后走出一纵、四纵、八纵、十五纵,也就是后来第二野战军的四个军,也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野战军发源地。

《新华日报》(太岳版)是太岳区党委机关报,担任该社社长和主编的金沙同志是毛主席从延安抗大派调来的,报社在石室村期间建立了和延安的收发报站,和延安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建立了紧密联系,及时传达了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及时报道了太岳根据地的重大胜利和事件,采编了近遍政治、军事、农村、根据地建设新闻,培养了一批新中国的新闻红色报人,素称新中国新闻红色报人的摇篮。组织以原日本人反战同盟支部和朝鲜人反战同盟支部基础上,在孔必轩成立了初期国际反战联盟;《新华日报》(太岳版)社长金沙、人民作家赵树理、太岳文联主席江横太岳文化主编古北等人共同创办了太岳书院;太岳军区文工团创办了晓光剧社,上演赵树理二十余个编剧脚本,石室村一时成为太岳区教育文化和演艺中心;太岳军区在石室村创办看护训练班十余期培养了大批野战部队卫生骨干,该训练班后改为太岳军区卫生学校后发展为第七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在太岳根据地创建期间,王壁村许多热血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参战,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时至解放战争期间,上党战役打响后,国民党第十九军战败,官兵从长治经宇峻山西逃翼城,在王壁紧邻的苏庄村桃川地区,也就是秦军建立的少水防线北道,我军将士活捉了国民党第十九军军长史泽波。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

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淹没在水下造福于民

山西省晋城市在解放前是十年九旱,水资源紧缺,新中国成立后,晋东南行署就在年开始着手谋划在王壁所在的黄河流域沁河干流上修建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张峰水库;然而,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直至年张峰水库建设才纳入国家建设计划,又因为受国家压缩基建基本建设的影响,年张峰水库建设停缓建;3年国务院批准工程项目建议书,5年复工开建,7年竣工。历时半个世纪,张峰水库的建设共有约余人移民搬迁,淹没住宅21.6万平方米,土地1.3万亩;工程动用土石方万立方米、混凝土36万立方米、水泥19.8万吨最终建成。在建设期间,上万名建设者们不畏严寒酷暑,风餐露宿,因为是土法上马,劳动工具非常原始,住的是土窑洞,用的是人力车和畜力车,凭借这着一身肝胆和建设热情,硬是提前完成了建设任务,为晋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障;其功能是以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农村人畜饮水为主,兼顾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至今,晋城地区仍然享用着张峰水库带来的红利。令人惋惜的是:王壁,这座曾经辉煌过的王离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永远沉睡在了水下,它与张峰水库建设时期遗留下来的排排土窑洞,见证着这里的沧桑巨变。

在张峰水库库区施工时,王离城被推平,曾挖出贯通王离城地下,用于连接城外高山水源的陶制水管,及其陶片与瓦砾。古代中国的城市用水主要靠水井,或者开辟水道,引城外河水入城,汇聚于巨大的蓄水池泊,以供居民汲水,所以古代城市全都建于江河之边。

直到明初皇城北京,供水还主要靠汇集玉泉山诸泉的瓮山泊供水,积水潭即为主要的蓄水库,并与西苑太液池(即今北海、中海和南海)相通,为皇城、宫城(紫禁城)提供水源。王离城陶制水管的发现,无疑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笔者不熟悉中国自来水输水的历史演变,然而有一种下意识地感觉,王离城陶制水管可能是古代中国自来水输水系统的重大发现。可惜这一发现,未被当地文物管理机构看重,王离城发现的战国时期的陶制水管,遂被看作破烂水管而全部废弃,沁水历史上一次重大古代文明的发现,遂被永远淹没在张峰水库的深水之下。

王壁,不管是先秦的“王龁城”,还是秦末的“王离城”,都随历史车轮远去了,但改朝换代、华丽转变所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值得后辈们一代一代赓续传承。(作者原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nzezx.com/azxcz/13300.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